探尋火箭軍某部副所長楊必武的創(chuàng)新之路:但為神州礪長劍

來源:解放軍報 作者:李永飛 李兵峰 王衛(wèi)東 楊悅 責任編輯:李慶桐 2022-01-27 06:22:54

但為神州礪長劍

——探尋火箭軍某部副所長楊必武的創(chuàng)新之路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李永飛 李兵峰 記者 王衛(wèi)東 楊悅

紅色封皮邊緣微卷,書頁泛著歲月的深黃。

火箭軍某部副所長楊必武的辦公桌上,放著一本出版于20世紀80年代、由錢學森等專家所著的《論系統(tǒng)工程》。遇到困惑,楊必武會時不時拿起翻閱。

這本書里,有著楊必武奮斗的夢想與方向。

“老一輩科學家既勇于提出超前的設想,又能把研究成果付諸國防科技實踐?!睏畋匚湔f,“我們的創(chuàng)新之路也該如此:一邊仰望星空,一邊實干苦干?!?/p>

進入專家方陣,獲評火箭軍“十大礪劍尖兵”,成為科技創(chuàng)新團隊領軍人……楊必武用一道道成長軌跡,詮釋著這個夢想。

領銜完成40多項科研任務,榮獲10余項國家和軍隊科技進步獎,多項技術成果助推導彈裝備性能大幅提升……楊必武用一項項創(chuàng)新成果,詮釋了這個方向。

速度與耐力

“一聲巨響,如雷歡呼,十年夙愿終成就。再出發(fā),無問西東,接續(xù)奮斗”

楊必武平時的表情,看起來波瀾不驚。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楊必武總是很“急”。

那一年,楊必武受領某科研攻關任務,時間期限很緊。

制訂任務方案時,他主動將完成時間進一步縮減。“這個任務直接關系部隊戰(zhàn)斗力提升,攻關快一秒,制勝幾率就多一分?!睏畋匚湔f。

“當今世界,創(chuàng)新慢了有時就意味著落伍,我們不能四平八穩(wěn)踱方步,必須小步快跑往前趕?!睏畋匚浣o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按下“快進鍵”,最終高效完成任務。

翻看楊必武這些年的任務時間表,處處都是快節(jié)奏——

承擔某項應急建設任務,他除夕夜加班加點,連餃子都是在攻關現場吃的;

某科研項目進入關鍵階段,他帶領團隊一年內完成13項綜合試驗,讓同行為之驚嘆;

某導彈裝備生產,他鉚在一線監(jiān)造,讓裝備提前2個月交付部隊……

“憑著敢打敢拼的闖勁,他打贏了一場場攻堅戰(zhàn),憑著越挫越勇的韌勁,他拿下了一場場持久戰(zhàn)?!睏畋匚涞膽?zhàn)友張旭說。

為攻克某重大科研項目,楊必武歷經幾個月探索,仍找不到“通關”方法。

那一刻,他想起長跑時的感受——跑到一定距離,身體極度不適時,腳下每跨出一步,都是突破自己的極限?!皠?chuàng)新也是長跑,實現從0到1的突破,最需要堅持與耐力。”決不放棄,楊必武帶領團隊一干就是數年。經過悉心鉆研,他們最終突破多項關鍵技術。

那一天,試驗成功,導彈順利飛天。

楊必武欣然寫道:“一聲巨響,如雷歡呼,十年夙愿終成就。再出發(fā),無問西東,接續(xù)奮斗……”

十年磨一劍,楊必武攻克的一個個重大項目,大多歷經數年甚至更長歲月。

某科研平臺建設,他帶領團隊一遍遍定指標、磨方案,一次次攻難關、解難題,歷經10余年,建成支撐多個武器型號研制定型和孵化重大課題的“新引擎”;

那年,楊必武確立新的攀登目標——提高部隊機動能力,讓戰(zhàn)車跑得更快,僅課題立項,就用了多年……

科學事業(yè)是浪漫的,也是艱辛的;科學事業(yè)是偉大的,也是寂寞的。正是靠著只爭朝夕的速度,與十年磨一劍的耐力,楊必武取得一項又一項科研成果,不斷為部隊戰(zhàn)斗力建設添磚加瓦。

進與退

“爭,是因使命所在;讓,是從大局考慮”

那年,時值仲夏。

一場特殊的交接儀式正在進行——楊必武手捧厚厚的研究方案、技術指標等資料,鄭重地交到另一位科研團隊負責人手中。

那是一個剛剛立項的“國字號”科研項目。交接,意味著楊必武和他的團隊將從臺前轉到幕后。

當時,方案資料壓在楊必武手里,似有千斤之重。為了那個項目,他和團隊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

“項目是楊必武帶著我們爭來的,就像我們的孩子。”副研究員王旭不舍地說。

那一年,楊必武首次提出項目設想,認定它將對部隊戰(zhàn)斗力建設起到重要推動作用。項目所運用的新理念、新視野、新方法,最初并不被人接受,連續(xù)幾次都沒通過專家評審。

“這個項目不是你的專業(yè)領域,你大可不必鉆牛角尖?!币姉畋匚湟淮未问艽?,有戰(zhàn)友勸他放棄。

“科研攻關不是分‘責任田’,只要事關備戰(zhàn)打仗,我們就有責任和義務完成它。”楊必武堅定回答。

沒有經費,也沒有保障,楊必武帶著團隊成員開始干了起來——從完善構想到爭取支持,從試驗論證到指標確定,一路浸透心血和汗水。

功夫不負有心人。歷經幾年,他們終于找到突圍路線,課題也成為“國字號”科研項目。出人意料的是,沒過多久,楊必武就將項目“讓”了出去。

“爭,是因使命所在;讓,是從大局考慮?!睏畋匚湔f。

進則舍我其誰,退則義無反顧。在楊必武身上,這并非偶然。

還有一次,楊必武主導提出一項課題,引起上級和業(yè)內專家重視,并成功立項。帶領團隊完善研究方案后,他卻主動將項目交給另一個團隊。

這些年,楊必武一邊緊盯科技之變、戰(zhàn)爭之變、對手之變,在科研攻關上爭先進??;一邊讓出不少別人求之不得的“香餑餑”項目,以自己的“退”換得整個科研戰(zhàn)線的“進”。

“一爭一讓、一進一退之間,彰顯了新時代科研人員的胸懷?!甭犃藯畋匚涞氖论E,一名院士不由贊嘆。

攻與守

“創(chuàng)新領域不能繞道,有些險灘我們必須闖,但不能蠻干冒進”

戰(zhàn)車轟鳴,靜待指令。

這是一次研制裝備試驗任務。由于環(huán)境變化,裝備到底能不能經受住檢驗,誰也沒有把握,現場氣氛異常緊張。

這時,楊必武站了出來,第一個簽上自己的名字。

最終,試驗成功?!安⒉皇俏夷懽哟?,而是我們對自己的裝備有信心。”楊必武說。

彈道無痕,人生有跡?!斑@些年楊必武帶領團隊完成的創(chuàng)新研究,大多是向險而行、知難而進?!蹦巢空惥┲菡f。

漫漫科研攻關路,楊必武把攻克難題當成“打山頭”,干了不少“冒險”的事。正是這樣無畏前行、主動進攻的精神,讓他一次次攀上科研高峰。

那年,一項新技術誕生不久,楊必武便敏銳提出:可以將其創(chuàng)新轉化運用到裝備上。

“這項技術還在探索階段,等技術推廣開再應用更保險。”項目論證會上,有人提出不同意見。

“科研要守的規(guī)矩,我們一個也不能破,但是決不能墨守成規(guī),否則就談不上創(chuàng)新。”楊必武說,“我們必須抓機遇、搶跑道,今天創(chuàng)新不冒風險,明天就會面臨落后的危險。”

科研創(chuàng)新如登山,無限風光在險峰。后來,楊必武力推的這項研究歷盡艱辛終獲成功,助推某裝備性能提升一大步。

楊必武常對團隊成員說:“創(chuàng)新領域不能繞道,有些險灘我們必須闖,但不能蠻干冒進。”

如果說,勇于創(chuàng)新是最銳利的進攻,那么科學控制風險,就是最堅固的防守。

能攻,也能守;敢于冒險,卻不陷于險境。為了這個目標,楊必武帶領團隊闖出一條新路。

走進楊必武的辦公室,記者看到一棵標記了不同顏色的“樹”。這是楊必武帶領設計的風險識別系統(tǒng),團隊成員把它稱為“風險樹”。

在他們正推進的某項目中,楊必武提前帶著大家對每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分析預判,梳理出多項潛在風險。這些大小不同、概率不一的風險,被標記為紅、黃、綠等不同顏色。整個攻關過程中,楊必武和團隊成員會盯著這些風險點展開研究。

為解決難度最高的紅色風險點,楊必武帶領大家針對關鍵環(huán)節(jié),或提前在實驗室開展仿真試驗進行規(guī)避,或通過逆向推導建立多道保險,將風險化解在萌芽狀態(tài)。就這樣,經過楊必武和團隊成員的不懈努力,項目風險被一一化解,創(chuàng)新成果隨之孵化而出。

“偉大夢想不是等得來、喊得來的,而是拼出來、干出來的?!睏畋匚鋵⑦@句話牢記在心。

科研攀登之路無比漫長,科研攻關征程無比壯美。漫漫科研歲月里,楊必武始終心懷攀登科技高峰的夢想,奔跑在創(chuàng)新之路上。

輕觸這里,加載下一頁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