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時空的“相逢”:北部戰(zhàn)區(qū)陸軍某旅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

來源:解放軍報 作者:康子湛 付曉輝 等 責任編輯:李慶桐 2021-12-03 07:14:59

刺刀對向敵人,溫柔留給人民

■解放軍報記者 康子湛 特約記者 付曉輝

韓家奇手握刺刀走紅網(wǎng)絡。馬 強攝

今年以來,隨著《長津湖》《功勛·能文能武李延年》等影視作品熱播,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的英雄們感動了國人。感動,不僅僅來自熒屏——在第八批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安葬儀式上,年輕戰(zhàn)士韓家奇的一個“無心之舉”,讓人們領略了人民軍隊的“溫柔”。

韓家奇自己也沒想到,一個“下意識”的動作,竟然讓他當了一回“網(wǎng)紅”。

在第八批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安葬儀式上,眼見兩名記者要擦身而過,持槍禮兵、北部戰(zhàn)區(qū)陸軍某旅戰(zhàn)士韓家奇本能地將握槍的左手移至刺刀處、護住刀尖,以防記者被刺刀劃傷。

這段視頻在網(wǎng)絡上廣為流傳,收獲如潮好評。

“要不是有記者拍下來,我自己都忘了做了這么一個動作。”韓家奇后來說,當時他看見戰(zhàn)友們護送烈士棺槨迎面走來,腦海里閃現(xiàn)出一個個志愿軍先烈手握刺刀、英勇殺敵的畫面,那些曾經(jīng)停留在畫像、書本上的英烈形象,突然變得鮮活而又具體。青松翠柏間,他們身姿挺拔,眼神堅定,他們還在沖鋒……他們恰值青春芳華,正如如今的自己。

余光瞥見兩名記者靠近,韓家奇本能地握住了刀尖。那大概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本能,大概是一種流淌在軍人血液中的基因。

“不一樣的年代,同樣的軍人內(nèi)核?!本W(wǎng)友們說,71年前,為了保家衛(wèi)國,成千上萬的年輕人跨過鴨綠江,長眠在異國他鄉(xiāng)。今天,在接烈士“回家”時,戰(zhàn)士韓家奇“刺刀對向敵人,溫柔留給人民”,就是人民子弟兵不忘初心、薪火相傳的自然流露。

手握刺刀的那一刻,時空交匯、面孔重疊。

那些照片上已經(jīng)泛黃的志愿軍將士影像,與今天新時代的年輕戰(zhàn)士交相輝映,在人民心中引發(fā)強烈共鳴:對待敵人,中國軍人永遠是最勇猛的戰(zhàn)士;對待人民,中國軍人永遠是最溫柔的衛(wèi)士!

對于韓家奇所在部隊來說,韓家奇的網(wǎng)絡“走紅”,留下的遠不止一份熱度。

“韓家奇并不是個例,而是一種現(xiàn)象。”該旅政委許大偉說,跨越時空的“相逢”,讓官兵們得以與志愿軍英靈“零距離”接觸,一種變化正在悄然發(fā)生。英雄不再遙遠,從禮贊英雄、迎接英雄到讀懂英雄、爭做英雄,他們走過了一段不尋常的紅色基因傳承之旅。

走近你 讀懂你

——北部戰(zhàn)區(qū)陸軍某旅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新聞調(diào)查

■安柏陽 陳玉博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付曉輝

走近先烈、學習先烈,該旅官兵在冬訓場上奮勇爭先。馬 強攝

棺槨上除了一個編號,再無其他。“‘795’,你是誰?”

當?shù)弥B隊推薦自己參加第八批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迎回安葬儀式任務,身材高大的“00后”列兵武繼洋在班長的一臉期待和戰(zhàn)友的滿眼羨慕中,參加了集訓。

入伍前,武繼洋就讀于一所高校的藝術專業(yè)?!坝殖庇诛S”的他熱愛文藝、熱衷時尚,對70多年前的抗美援朝戰(zhàn)爭卻知之不多。心里“無感”,人自然沒勁。每天從早到晚站軍姿、走齊步,集訓隊里的武繼洋很快就掉了隊。

轉(zhuǎn)變源于志愿軍戰(zhàn)士宋阿毛那首絕筆詩,“我愛親人和祖國,更愛我的榮譽。我是一名光榮的志愿軍戰(zhàn)士。冰雪??!我絕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凍死,我也要高傲地聳立在我的陣地上!”

冰天雪地里宋阿毛心懷祖國、不畏死亡的剛毅,讓武繼洋內(nèi)心有了波瀾。他開始好奇,被稱為“最可愛的人”的志愿軍先輩們,是群什么樣的人?自己將迎接的那些“最可愛的人”,又有著怎樣的故事?接下來的集訓,武繼洋比以前用心了很多,最終順利通過考核。

儀式當天,武繼洋抱起棺槨,被震撼了。棺槨上除了一個編號“795”,再無其他,這是個無名烈士。

“‘795’,你是誰?”武繼洋小心翼翼擦拭棺槨、覆蓋上國旗,腦海里浮現(xiàn)出那些戰(zhàn)斗場景:他或許曾在槍林彈雨中用身體滾過雷區(qū),為沖擊的部隊開路;或許曾穿著單衣徹夜埋伏在寒冷的蓋馬高原,徒步追擊過敵人……

他的面孔未曾被軍功章的光輝映照,姓名也不曾登上光榮簿為后世所銘記。在朝鮮戰(zhàn)場上,還有多少這樣的無名英雄?

對武繼洋說,“795”什么都沒留下,卻又好像留下了很多。也是從那天起,武繼洋開始關注抗美援朝戰(zhàn)爭,關注黨史、軍史。他漸漸懂得,抗美援朝的歷史,是志愿軍將士用舍生忘死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寫就的。作為一名軍人,他為有這樣的先輩而深感自豪。

走近志愿軍先烈,深受觸動的官兵還有很多。

新排長林榮康是畢業(yè)于國防科技大學的“學霸”,多次在全軍科技競賽中獲獎。躊躇滿志的他,期待著畢業(yè)到部隊能夠“一展身手”??煞值讲筷牶?,艱苦甚至有些枯燥的基層生活讓他的激情漸漸消退。特別是當他發(fā)現(xiàn)手中的武器裝備并不都是自己想象中的“高精尖”時,心中的失落更是達到了“冰點”。

“融冰”,起始于這次執(zhí)行迎回任務,他被選中擔任鳴槍禮兵。

“萬國造”的槍支、自制的炸藥包,黃繼光用胸膛堵住敵堡火力發(fā)射口、楊根思抱起炸藥沖入敵群……那天在沈陽抗美援朝烈士紀念館內(nèi),林榮康看到志愿軍使用的武器雖然簡陋,戰(zhàn)斗精神卻是如此強悍。

“志愿軍官兵的血性和戰(zhàn)斗精神令敵人膽寒、讓天地動容!今天我們的裝備不知要比過去好多少倍,我們沒有理由不努力、不拼搏!”林榮康在紀念館的游客留言簿上這樣寫道。

儀式當天,帶著崇敬,林榮康精神抖擻地完成任務。志愿軍先烈給他上了最好的“軍營一課”,過去我們鋼少氣多,現(xiàn)在鋼多了、氣更要多、骨頭要更硬。儀式結(jié)束,他一掃往日失落,熱血在胸膛涌動。

有的人永遠留在了那個寒冬,是為了讓更多的人能夠迎來春天

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內(nèi)有一面大理石墻,上面鐫刻著十余萬抗美援朝烈士的姓名。

今年5月,曾數(shù)次在此瞻仰的禮兵教練員、上士李冠霖,猛然看到“史文章”三個字,不禁心頭一熱。雖然素未謀面,但按輩分,李冠霖應當稱呼他一聲“外公”。70年前,史文章告別妻子和襁褓中的女兒,隨部隊跨過鴨綠江,再也沒有回來。

得知丈夫犧牲的噩耗,李冠霖的外婆一手抱著嗷嗷待哺的女兒、一手捧著丈夫的軍裝照徹夜長哭。后來,獨自拉扯女兒的外婆無奈改嫁,又生下李冠霖的母親。再后來,外婆郁郁而終。

小時候,李冠霖就知道家里有一個秘密,那就是“外公”。對于“外公”的親生女兒、李冠霖的姨媽來說,這是她內(nèi)心深處永遠的痛。她很少提起他,即使70多年過去,她還是難以釋懷。

看著這個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李冠霖百感交集。走出烈士陵園,李冠霖訓練中仿佛擁有了一種“特別的力量”。大到動作、小到眼神,他都一絲不茍傾盡全力。最終,他和禮兵們精神抖擻、不差毫厘地完成了這次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迎回安葬儀式任務??梢虌尩谋瘋?,卻始終在他腦海里回蕩,揮之不去。

前不久,作為特殊的教育課,旅里統(tǒng)一組織官兵觀看電影《長津湖》。“這場仗如果我們不打,就是我們的下一代要打。我們出生入死,就是為了他們不再打仗?!边@句臺詞,讓李冠霖“破防”了,他又想起了犧牲在異國他鄉(xiāng)冰天雪地的“外公”史文章。

有的人永遠留在了那個寒冬,是為了讓更多的人能夠迎來春天。那天,李冠霖和幾名戰(zhàn)友再次來到烈士陵園那面石墻下,他眼含熱淚給姨媽撥通了視頻,“這是您的父親、我的外公,他是為了我們才去打仗的。他是我的驕傲,也是您的驕傲……”視頻那頭,70多歲的姨媽老淚橫流。

擔任禮兵的下士鄭凱,外公也曾是一名志愿軍戰(zhàn)士。

九死一生的外公從戰(zhàn)場返鄉(xiāng),結(jié)婚生子、平淡生活,很少提起戰(zhàn)斗往事?!癏ands Up!”直到有一天,聽鄭凱背英語單詞,外公下意識地重復這句話,在鄭凱的再三追問下,外公這才講起那段經(jīng)歷。

得知外公不僅“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還在上甘嶺戰(zhàn)斗中浴血殺敵,鄭凱才知道外公是戰(zhàn)斗英雄。外公沉默半天、一聲長嘆,“從家鄉(xiāng)一同入伍的13人,除了我,都犧牲了。他們把苦全吃了,只有我過上了好日子……”那時的小鄭凱,在一旁聽得似懂非懂。

后來,外公去世,鄭凱也參軍入伍。前不久,為高標準完成這次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迎回安葬儀式任務,部隊組織專題教育,課堂上的一個故事讓他印象深刻:上甘嶺2號陣地,排長孫占元、戰(zhàn)士易才學正在戰(zhàn)壕里憧憬戰(zhàn)后的生活,“將來要能穿上一雙皮鞋,站到天安門前照一張相,回家再娶個媳婦,就心滿意足了!” 幾個小時后,敵人來襲,孫占元雙腿被炮彈炸斷,當敵人沖上陣地,他拉響手榴彈,與敵人同歸于盡。

他們盼望的幸福,已經(jīng)實現(xiàn);他們守護的祖國,山河無恙!那一刻,鄭凱懂得了孫占元的毅然決然,懂得了外公的那聲長嘆。執(zhí)行此次安葬儀式任務,鄭凱表現(xiàn)出色,被禮兵方隊評為訓練標兵。

哪有什么真正的和平歲月,只不過是有人用鮮血捍衛(wèi)了祖國的大地。執(zhí)行任務中,許多官兵走近那段歲月、觸摸那段歷史,真正讀懂那些“最可愛的人”為何能一波倒下、第二波繼續(xù)沖鋒……

崇拜誰,就會學習誰;心里裝著誰,就會追隨誰

多少英雄壯歌、多少民族精魂……回首抗美援朝戰(zhàn)爭,那些“最可愛的人”身上閃爍的,是忠誠、堅韌、犧牲、奉獻等人性的光輝。

“對官兵來講,那些先烈,有的是自己的親人,有的是戰(zhàn)友的親人,有的是連隊的老兵……”該旅領導說,他們結(jié)合旅隊連年執(zhí)行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迎回安葬儀式任務,把抗美援朝戰(zhàn)爭、抗美援朝精神作為培育官兵愛國愛軍愛民、成長成人成才的生動教材。

聽志愿軍老戰(zhàn)士講故事、聽執(zhí)行安葬儀式任務的老兵講見聞,參觀抗美援朝紀念館、前往抗美援朝烈士陵園掃墓,成為官兵們的“必修課”。走進旅史長廊,數(shù)十幅有關抗美援朝英烈的照片、燈箱,或講述保家衛(wèi)國的初心,或展示英勇殺敵的決心,先烈的形象亮在營區(qū),也亮在官兵心里。一茬茬官兵接過先烈的槍,從入伍前是農(nóng)民的兒子、工人的兒子、商人的兒子……成長為國家的兒子。

崇拜誰,就會學習誰;心里裝著誰,就會追隨誰。

新戰(zhàn)士衛(wèi)小永,第一次上機訓練,屏幕上閃爍的數(shù)據(jù)看得他眼花繚亂。第一次專業(yè)測試,他全營倒數(shù)第三。

困難面前,舍得流汗才能百煉成鋼。為練好聽力,他早晨5點起床,除了吃飯上廁所,一直戴著耳機坐在設備前,一動不動聽到晚上熄燈;為練好背記,他把相關數(shù)據(jù)抄在小本子上,有空就背,春節(jié)7天假,在訓練室背了7天……終于,他從倒數(shù)第三到正數(shù)第十、第二、第一,直至成為全旅該專業(yè)最厲害的兵。

和衛(wèi)小永一樣,練好手中武器、時刻準備著,成為全旅官兵的追求。

前年清明,正在家休假的3營3連中士王健臣,掃墓途中偶遇一場山火。幾名村民祭奠時不慎引燃灌木叢,很快,灌木叢、小樹林像澆了汽油一般,騰起2米多高的火焰,燒紅了半邊天。

路過的王健臣二話不說,一頭扎進火海。在他的帶領下,附近村民也一線排開、肩并肩沖進火海,用鐵鍬拍、用樹枝打,苦戰(zhàn)4小時滅了山火。等緩口氣,大家發(fā)現(xiàn),王健臣眉毛燒焦了、手上燙了泡、臉也剮破了。

還有一次,正在站臺等候高鐵進站的1營4連中士劉亞廣,眼瞅著高鐵駛來,這時,一個孩子不小心跌落進鐵軌。說時遲那時快,劉亞廣一個箭步跳下站臺,一把抱起孩子舉上站臺。等他爬上站臺,高鐵迎面開了過來……

聽著這些故事,記者感慨不已,寧靜的地平線,分開了生者和逝者,但官兵的耳畔回蕩著先烈的吶喊,官兵的血管里奔騰著先烈的熱血,兩者從未被地平線、被時間真正分開過。

用昨天的故事打動今天的戰(zhàn)士

■許大偉

他們燦若星辰,他們平凡可親。

在我黨我軍的奮斗征程中,無數(shù)革命先烈在生與死、血與火的考驗中,在犧牲與奉獻的選擇中,演繹了數(shù)不勝數(shù)、可歌可泣的英雄壯舉,樹立起一座座精神的豐碑。

如何從厚重的黨史軍史中汲取營養(yǎng),使昨天的豐碑變成照耀今天的燈塔,是新時代軍隊思想政治建設的一項重要命題,對于激勵年輕一代官兵銘記歷史、賡續(xù)血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如果我們僅僅是面對畫像、端著書本去“灌輸”,就很難真正走近那段歲月、觸摸那段歷史。無法走近,便無從讀懂;無法讀懂,又何談打動。《長津湖》《功勛·能文能武李延年》等軍旅題材影視劇之所以讓人印象深刻,就在于情感細膩、刻畫生動,故事感人肺腑、情節(jié)富有嚼勁,真正做到了用昨天的故事打動今天的觀眾。

某旅連續(xù)8年參加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迎回安葬儀式任務,對官兵來說,每次任務都是一次靈魂深處的洗禮。正是因為官兵執(zhí)行任務期間,得以零距離聆聽那些“最可愛的人”的故事,真切懂得那些鐫刻在抗美援朝戰(zhàn)史中的理想、信念、犧牲是那樣具體、形象和厚重,從而增強了認同感。

吸引人才能教育人,打動人才能說服人。走近他們,我們便收獲一份溫暖、一份感動;讀懂他們,我們就獲得一種滋養(yǎng)、一種力量。教育引導官兵走近英烈、學習英烈,像英烈那樣堅守、像英烈那樣奮斗,爭當忠誠舉旗人、血脈傳承人、強軍接班人,是每名教育者的責任。

用昨天的故事打動今天的戰(zhàn)士,用一個個平凡又偉大的人、一件件真實感人的事、一句句真誠走心的話,讓官兵收獲思考、引發(fā)共鳴。如此,才能真正做到把其中蘊藏的信仰力量、英雄情懷、獻身精神、高尚品格注入官兵內(nèi)心深處,讓官兵在強軍興軍征程上,始終不忘初心,堅定信仰、鐵心向黨;始終血性充盈,即使面對最強悍的敵人、最殘酷的戰(zhàn)斗,依然英勇無畏、向死而生。

輕觸這里,加載下一頁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xiàn)”,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wǎng)頁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