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時候都不搞特殊化”
■陸曦奮
黃河故道旁,又見桐花開。焦桐婆娑,翠蓋如云,馨香依舊。
如今,全國95%以上民族樂器的音板都取材于河南蘭考泡桐樹。在蘭考成片的泡桐中,有一株是焦裕祿親手栽種的,被群眾親切地稱為“焦桐”。
斯人已逝,焦桐常青。“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p>
焦裕祿初到蘭考時,發(fā)現(xiàn)妻子徐俊雅從縣委食堂提回一壺開水。他立即嚴肅批評:“你是縣委書記的老婆,不能帶頭破壞了辦公的秩序?!彪S后,提議所有干部家屬搬離縣委大院。他在日記中寫道,“革命不是為了做官,而是為了勤勤懇懇地為人民服務”“任何時候都不搞特殊化”。
1964年2月,國家給蘭考下?lián)芤慌葷藁???h救災辦公室的同志看焦裕祿的棉襖補丁摞補丁,便送來3斤棉花票。他當即退還:“我生活還過得去,不能搞特殊化!”當?shù)弥h委辦公室單獨給領(lǐng)導準備豬肉時,他堅持將肉分給未買肉的同志,規(guī)定干部與群眾同標準。一次,他的兒子焦國慶看了一場“白戲”。焦裕祿知道后,第一時間帶兒子補了票,并借此親自起草了“干部十不準”。這份文件被刻在一塊石碑上,成為全縣黨員干部廉潔自律規(guī)范。
焦國慶后來回憶道:“父親說,特權(quán)思想就像泡桐樹上的蛀蟲,不除掉蘭考永遠翻不了身?!苯乖5摰?個子女無一靠特權(quán)謀職,長女焦守鳳畢業(yè)后在醬菜廠工作。焦守鳳哭過鬧過,焦裕祿耐心地教導她,別人能干,你為什么不能干,縣委書記的閨女也不能搞特殊化。子女們總結(jié)了六條“焦門家規(guī)”,其中一條便是“任何時候都不搞特殊化”。
為了拉近和群眾的距離,焦裕祿提出了“三同”工作法——和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他常說:“我們應該到群眾中去,解決群眾最需要解決的問題。”那是個風雪堵門的日子,焦裕祿走訪貧困群眾,來到梁孫莊一戶普通農(nóng)家。面對老鄉(xiāng)“你是誰”的疑問,一句“我是您的兒子”,讓老鄉(xiāng)熱淚盈眶?;厝ズ?,他發(fā)現(xiàn)救濟名單上有自己的名字,堅決要求劃去:“蘭考是個重災縣,人民的生產(chǎn)、生活都很困難,我們時時、事事應該首先想著群眾。” 這種對“不搞特殊化”的堅持,讓蘭考黨員干部至今保留著親民愛民、清正廉潔的傳統(tǒng)。豫劇《焦裕祿》中有這樣兩句唱詞:“心中想著老百姓,就不會只為臉面爭虛名;心中想著老百姓,就不會貪圖私利把百姓坑?!?/p>
“感謝黨把我派到最困難的地方”“拼上老命大干一場,決心改變蘭考面貌”……這些都是焦裕祿發(fā)自肺腑的聲音。當年,蘭考群眾聽說來了一位新縣委書記時,焦裕祿已經(jīng)下鄉(xiāng)了。他凡事探求就里,篤信“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堅持“蹲下去才能看清螞蟻”。在蘭考的470多天中,他靠著一輛自行車和一雙鐵腳板,對全縣149個生產(chǎn)大隊中的120多個進行了走訪調(diào)研,抓住了改變蘭考落后面貌的“牛鼻子”。焦裕祿肝病惡化后,為緩解疼痛,用硬物頂著肝部堅持工作,日子久了,他坐的藤椅被頂出一個窟窿??h委要換新椅子時,他連忙拒絕:“坐在破椅子上不能革命嗎?”
1964年,焦裕祿在生命的最后時刻,懇切地說:“我死后只有一個要求,要求組織上把我運回蘭考,埋在沙堆上,活著我沒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
“看到泡桐樹,想起焦裕祿……”一首民謠廣為傳唱。時代在變、生活條件在變,但共產(chǎn)黨人艱苦樸素、廉潔奉公的品格不能變,“任何時候都不搞特殊化”的要求不能變。黨員干部只有以焦裕祿精神為鏡,從里到外、從上到下,反復照一照自己,查一查有沒有滋生“四風”問題、是不是存在特權(quán)思想,時時進行大檢修、大掃除,才能使焦裕祿精神像舒展的桐葉,生機勃勃、染綠原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