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 張海林
321 朱丹丹
張海林,男,漢族,1977年10月生,中共黨員,浙江省臺州市臨海市公安局古城派出所輔警;朱丹丹,女,漢族,1978年10月生,浙江省臺州市臨海市古城街道鹿城社區(qū)居民。
張海林、朱丹丹夫婦與吳元渺因公益活動結識。吳元渺罹患絕癥,逐漸喪失行動能力。張海林、朱丹丹夫婦得知情況后將吳元渺接到家中,悉心照顧、同吃同住10余年,給了吳元渺一個溫暖的“家”。
吳元渺在臨海市望洋路經營一家“吳氏美發(fā)”,經常為老人免費理發(fā)、積極參與各類公益活動。張海林、朱丹丹夫婦也因熱心公益與吳元渺相識。從2013年開始,吳元渺身體逐漸出現無力和不協調的癥狀,他無法面對這樣的打擊,不愿別人看到自己逐漸癱瘓的樣子,想要自行躲起來。在吳元渺委托張海林幫忙租房時,張海林發(fā)現了問題,一再追問下,吳元渺道出了病情。張海林想到自己家還有一個房間空著,當即提出“來我家住吧”。回到家后,張海林告知妻子朱丹丹這個決定。朱丹丹沒有多言,提前收拾好了房間。就這樣,張海林、朱丹丹夫婦將吳元渺接進了家里。
剛住進來時,吳元渺生活還能自理,計劃著一邊暫住張海林家,一邊找房子。但沒多久,吳元渺病情加重,生活無法自理。吳元渺多次提出想自己出去,不想再麻煩張海林、朱丹丹夫婦,但張海林、朱丹丹夫婦選擇繼續(xù)照顧。夫妻倆不放心他一個人在家,朱丹丹就承擔起了日常照顧吳元渺的任務。朱丹丹每天5點半就起床,燒水煮藥、照顧吳元渺洗漱吃飯。由于吳元渺的吞咽功能嚴重退化,朱丹丹總是將菜切得很細小,防止他噎住。吳元渺從臥室到衛(wèi)生間需經過一個30平方米的客廳,因行動能力退化,他一步步挪過去非常不便,張海林、朱丹丹夫婦就賣了大房子,轉購小房子,并在房間各處設計了扶手。搬進新房子后,夫妻倆把主臥留給吳元渺。10余年的朝夕相處,張海林、朱丹丹夫婦和吳元渺早已從朋友變成了家人。
張海林、朱丹丹榮獲浙江省道德模范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文明家庭。
322 張崇魚
張崇魚,男,漢族,1938年7月生,中共黨員,四川省巴中市川陜蘇區(qū)將帥碑林紀念館終身名譽館長。
張崇魚歷經30余年,先后175次、行程80余萬公里拜訪6000余名紅軍將士及親屬,搜集到16.8萬余名全國各地的紅軍和烈士名錄,與團隊前后收集、整理了3億余字紅軍史料,建成全國最大的紅軍碑林。
張崇魚出生在四川巴中,自幼聽著父輩們?yōu)楦锩聵I(yè)浴血奮戰(zhàn)的故事,對紅軍有著特殊的情感。1992年,張崇魚參加一個紀念活動時了解到,紅軍將士很多人尸骨無存、無名無姓。他暗暗立下誓言:“為紅軍樹碑立傳,讓后人銘記!”在即將退休之際,張崇魚懷揣僅有的800元積蓄,走出了搜集紅軍資料的第一步。
張崇魚向全國發(fā)出3000多封信函,尋找老紅軍線索。1993年,在四川省政府批準建立“川陜蘇區(qū)將帥碑林”后,張崇魚和志同道合的同志一起歷盡千辛萬苦、克服重重困難,先后征集到題字題詞500余件,紅軍史料3000余冊,紅軍將士的簡歷、手跡5000余件,照片2萬余張,收集紀念物品1萬余件。經過10余年努力,2005年7月,川陜蘇區(qū)將帥碑林正式落成。
如今,86歲高齡的張崇魚還經常受邀前往各地講述紅軍故事。每逢清明等節(jié)日,他都堅持駐守在碑林,為前來瞻仰、吊唁的群眾詳細講解。為了把紅軍故事傳承下去,他一有空就去紀念館為講解員進行義務培訓,推動策劃“紅領巾講黨史”志愿服務項目,編撰《將帥碑林碑文集》《紅軍將士作品選》《紅軍故事集》《百歲老紅軍傳奇生涯》等46本作品。他說:“不管吃多大的苦,受多大的累,都會當好碑林的守護人?!?/p>
張崇魚榮獲四川省道德模范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323 張錦文
張錦文,男,漢族,1961年10月生,中共黨員,河南省新鄉(xiāng)市輝縣市拍石頭鄉(xiāng)中心小學校長。
張錦文扎根太行深山從事教育事業(yè),多次放棄走出大山的機會,用堅守兌現對山區(qū)孩子的承諾,用愛心照亮他們的求學之路,讓山里娃圓了大學夢。
1978年正準備高考的張錦文,在寨洼村老支書的再三請求下,毅然回到村里當民辦教師。寨洼村地處偏遠的深山區(qū),交通不便,其他教師都陸續(xù)選擇離開。面對學生渴望的眼神,張錦文下定決心要讓這里的孩子實現上學的夢想,改變他們的命運。張錦文每天在懸崖絕壁的羊腸小道上往來,25年間共走了6萬多公里山路,穿壞350多雙千層底布鞋。在人口不足270人的寨洼村,他教過的學生中有大學生、研究生30余名。2003年5月,拍石頭鄉(xiāng)實行合點并校,他來到拍石頭鄉(xiāng)中心小學任教,把學校建成了留守兒童的快樂家園。
因為山里教師資源稀缺,張錦文一個人教3個年級的全部課程。他潛心教研,探索教學模式,撰寫出版《生活化快樂教學》一書。除了教授知識,他還把“學會學習求知、學會做人做事”和“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作為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教育學生勤儉節(jié)約、誠實可信、善待他人、懂得感恩。他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說、寫、做”習慣,在學校組建電子琴、舞蹈、畫畫、手工、刺繡、編程等12個興趣小組,滿足不同孩子的學習興趣。
長年累月的清苦生活和過度勞累使他患上了甲亢、肩周炎、頸椎病等疾病,但病痛的折磨絲毫沒有影響他的工作。為了不影響教學,他把生病的妻子也帶到學校方便照料。
張錦文榮獲河南省道德模范、河南省崗位學雷鋒標兵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324 張鶴珊
張鶴珊,男,漢族,1955年3月生,河北省秦皇島市海港區(qū)駐操營鎮(zhèn)城子峪村村民。
張鶴珊守護家鄉(xiāng)附近的明代長城近半個世紀,穿壞了400多雙膠鞋,整理出長城考察筆記和相關故事傳說20多萬字。
張鶴珊出生在長城腳下。小時候,父親經常向他講起自己因為守護八路軍軍糧物資被日本侵略者從長城上推下去的故事。父親告訴張鶴珊,當時是長城的流水槽救了自己的命,長大了一定要守護好長城。從那時起,張鶴珊就暗下決心,一定保護好家鄉(xiāng)附近的長城。張鶴珊家鄉(xiāng)附近的長城位于崇山峻嶺之上,荒無人煙、荊棘叢生。張鶴珊始終堅守承諾,在崎嶇不平的山間巡查近16萬公里。守護長城不能給家里帶來收入,但張鶴珊的決心從未動搖過。
張鶴珊是長城守護者,也是宣傳員。為挖掘長城文化,他無數次走訪附近的老人,收集第一手素材,配上自己拍攝的照片,一字一句撰文成冊。2009年他撰寫的《長城民間傳說》中、英文對照版出版,2019年長城文集《張鶴珊聊長城》出版,為廣大長城愛好者、研究者提供了寶貴的研究資料。他自學攝影,拍攝了數以萬計的長城四季風景照片。他還聯系本地學校,通過宣傳普及激發(fā)學生們對萬里長城、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張鶴珊榮獲河北省道德模范等稱號,被國家文物局授予“文物保護特別獎”。
325 陸相東
陸相東,男,漢族,1966年1月生,中共黨員,四川天華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陸相東帶領企業(yè)誠信經營,先后融資1.2億元,讓四川天華股份有限公司實現了從瀕臨破產到大幅盈利的華麗轉身;在遭遇極端高溫天氣時,他讓電于民停產半月,帶領員工克服困難仍按時供貨,用實際行動踐行了誠信是金的真理。
2016年,為了挽救瀕臨倒閉的公司,陸相東向銀行貸款1000萬元,然而這筆錢仍未改變公司的困境。轉機出現在2016年10月,某貿易公司曾與天華公司簽訂總價1200余萬元的1萬噸尿素合同,即使后來市場上漲價40%以上,陸相東仍堅持執(zhí)行原合同。此舉贏得了業(yè)內信任,該貿易公司先后累計向天華預付8000多萬元貨款,此外還有其他經銷商把預付款打給天華公司以獲得優(yōu)先拿貨權。2018年,天華公司扭虧為盈。在陸相東的主導下,天華公司從2019年開始,用4年時間還清了債務,2022年實現利潤總額10.5億元的目標。
陸相東帶領公司誠信經營、銳意進取。2019年,公司某生產裝置出現了問題,陸相東采取“三班倒”搶修的方式,提前7天完成檢修任務?;謴蜕a后,公司多支出運費225萬元,變船運為車送,保證了按期供貨。
2021年9月,在陸相東的倡議帶動下,公司捐款300萬元支援瀘州地震災區(qū)。2022年8月,瀘州市合江縣氣溫頻頻突破40攝氏度,許多地方水電時斷時續(xù),公司響應號召,讓電于民。他帶領干部員工克服停產半個月的困難,采取請客戶動用自家的原料儲備、調配運輸途中的貨物統(tǒng)籌處理、電力恢復后滿負荷生產、改變運輸方式等措施,避免了客戶的損失。
陸相東榮獲四川省誠信企業(yè)家稱號。
326 陳廷海
陳廷海,男,漢族,1961年6月生,湖北省宜昌市當陽市半月鎮(zhèn)紅光村村民。
陳廷海因油脂廠經營者卷款跑路,不僅損失了自己的積蓄,還背上98萬元債務,涉及210戶村民。為償還這筆錢,陳廷海風雨踐諾十八載,幾百幾千元地還,如今63歲仍在堅持還款。
1996年,陳廷海一邊種地,一邊從附近農戶手上收糧食,再賣往糧油加工廠。他寬裕時,經常借錢給鄉(xiāng)親們交學費、買種子化肥、購魚苗飼料,從不催要。他為人誠信、買賣公平,市價漲了,就高不就低;市價跌了,按約定的保值價收糧。“誠信”成了他的招牌,周邊村的數百農戶,都愿意把糧食賣給他。
2006年,陳廷海從村民手里收了百萬斤油菜籽,送到一家與他有長期生意往來的油脂廠。不料油脂廠經營者因資金鏈斷裂卷款而去,陳廷海欠下210戶村民98萬元油菜籽款。有人勸陳廷海放棄,他搖頭說:“我跑了,欠的就是‘良心債’,一輩子都難以心安!”他和妻子立下誓言:一定把債還清。210戶鄉(xiāng)親,沒有一人上門催債。陳廷海挨家挨戶鄭重承諾:“就算砸鍋賣鐵,也要把錢還上,這輩子還不清,我兒子接著還?!睘楸M快還清欠款,陳廷海除了耕種家里7畝多地,又租下6畝荒田,日夜勞作。農閑時,他就去建筑工地打工,并從事農副產品經營。全家每攢一點錢,就第一時間還賬。18年間,鄉(xiāng)親們繼續(xù)把糧食交給他售賣,甚至在舊債未清的情況下,仍毫不猶豫地借錢、借糧給他周轉,支持他買貨車搞經營。
陳廷海的誠信,鄉(xiāng)親們的仗義,引起了社會關注。多家企業(yè)和機構想給予現金資助,都被陳廷海婉言謝絕,他決心憑自己的雙手掙錢還清債務。
陳廷海榮獲湖北省道德模范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327 苗彥彥
苗彥彥,女,漢族,1993年4月生,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四師昆玉市二二四團四連居民。
苗彥彥兩年多來克服自身病痛,信守承諾,通過經營電商主動返還3565位愛心捐款人的126482元資助,贏得了許多人由衷的敬佩。
2005年,苗彥彥不幸患上重癥肌無力。2008年,15歲的苗彥彥一邊治療一邊努力學習,以和田地區(qū)中考前三名的優(yōu)異成績考入華山中學宏志班,但入學一個月后,苗彥彥因病情惡化被迫休學。從此,住院出院成了她的生活常態(tài),先后4次住進重癥監(jiān)護室。
2019年5月,苗彥彥第五次被送進重癥監(jiān)護室。苗彥彥的父母是二二四團四連的普通職工,家里主要的經濟收入來源是種紅棗。為了保證苗彥彥的治療,她的父親在網絡平臺上發(fā)起眾籌,5天時間便收到126482元的愛心捐款。
“這錢我一定要還。不少人自己也在看病花錢,還給我捐款,恩情太重了,還了心里才踏實?!被杳允畮滋焯K醒后的苗彥彥說話聲音微弱,卻很堅定。
出院后,苗彥彥做起電商銷售農產品。她將自家種植的和田玉棗搬上了網絡平臺。每天,她把大部分時間都投入編輯文案、處理訂單、篩選紅棗、售后服務等工作中。病癥加重時,蹲下就很難自己站起來;呼吸困難的情況一個月會出現兩三次。經過2年多省吃儉用、艱苦努力,苗彥彥終于攢夠了12萬余元。
2021年8月9日,苗彥彥將2019年病危時籌到的126482元捐款全部返還給3565位捐款人。
苗彥彥榮獲兵團道德模范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328 林生麗
林生麗,女,漢族,1954年12月生,湖南省邵陽市大祥區(qū)紅旗路街道居民。
林生麗開了一家餐館,始終堅持低價經營、誠信經營原則,每年為低收入人群提供質優(yōu)價廉的早餐和午餐,用真誠與熱情服務每位顧客。
20世紀90年代初,林生麗從邵陽市棉花廠下崗,自主創(chuàng)業(yè)。1995年10月,她用打工攢下的4萬元資金辦起凱陽餐館。為了讓低收入者、困難群眾可以到店里吃得起、吃得飽,早餐最低1.5元一碗粉(面)、午餐自助餐每人5元,這個價格從開業(yè)之初一直持續(xù)到2007年底。2008年初,她才將粉(面)最低價格調至2.5元、自助餐調至6元,并保持到現在。
餐館開業(yè)以來,不論工作多么辛勞,林生麗每天都要將灶臺、鍋碗瓢盆等洗得干干凈凈,餐館衛(wèi)生一天一小掃、一周一大掃。就連店里使用的紙巾、一次性水杯等用品,她都要自己先試用對比。凱陽餐館營業(yè)以來,沒有發(fā)生一起食品質量、餐館衛(wèi)生、員工服務等方面的投訴。
“下,不欠員工工資;上,不少供貨商一分錢?!边@是林生麗的經營“鐵律”,她始終堅持、從不違背。不論餐館的經營狀況如何,她不拖欠餐館員工的工資,也不拖欠、少給供貨商貨款。有時候,她寧可自己借錢或拿出退休金,也要按照承諾準時給員工每人每月發(fā)足工資。
林生麗榮獲湖南省道德模范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329 林金玉
林金玉,女,黎族,1973年10月生,海南省三亞明佳園林環(huán)衛(wèi)集團有限公司五指山分公司環(huán)衛(wèi)工人。
林金玉從事環(huán)衛(wèi)工作12年,面對一次次“從天而降”的財物,她絲毫沒有動心,多次將撿到的財物歸還原主。
每天凌晨4時30分,當大多數人還在夢鄉(xiāng)時,林金玉已經起床,在家煮好了孩子們的早餐后就扛上大掃把、推著保潔車,準時出現在馬路上。從事環(huán)衛(wèi)工作以來,她從沒遲到早退,不論刮風下雨,都堅守崗位,不怕臟累。
2017年3月19日清早,林金玉像往常一樣,在五指山賓館工作路段進行清掃保潔。突然,空無一人的馬路上有個精致的錢包映入她的眼簾。她撿起來沒有打開,首先想到的是失主也許會沿路返回來尋找,于是她決定留在原地等候失主,但苦等失主不來,她就打電話向值班組長作了匯報,隨后繼續(xù)工作。清掃過程中,她時不時回到拾錢包的地點,等待失主出現,可始終不見人影。清掃工作結束后,林金玉將錢包交給當地派出所。在民警見證下,她這才打開錢包,看到了錢包里的物品:比她一個月工資還多的現金、身份證、駕駛證、其他證件和多張銀行卡……大家對物品進行了登記和清點。幾經輾轉,民警終于聯系上了失主,將財物歸還。失主感激之余,要以酬金感謝林金玉,卻被她婉言謝絕了,“任何人丟了東西都會著急,我只是做了自己應該做的事,不是自己的東西堅決不能拿?!?/p>
多年來,林金玉一家4口擠在不足20平方米的單位房中,丈夫務農割膠,家庭經濟十分拮據。從事環(huán)衛(wèi)工作多年,林金玉曾撿到過戶口本、身份證、銀行卡、公章、鑰匙、首飾等各類物品,但她全部如數上交組織、歸還失主。2024年3月,在當地黨委政府幫助下,林金玉一家搬入了50余平方米的公租房。
林金玉獲評海南省道德模范。
330 林鵬
林鵬,男,漢族,1971年11月生,海南傳味文昌雞產業(y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林鵬恪守“誠信經營、奉獻社會”理念,按合約帶動700余戶農戶增收3.35億元,帶動貧困人口1.5萬余人,助力脫貧攻堅和鄉(xiāng)村振興。2014年以來,累計投入890萬元開展光彩事業(yè),積極回報社會。
林鵬于2005年創(chuàng)立的海南傳味文昌雞產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是農業(yè)產業(yè)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yè),集品種培育、規(guī)模養(yǎng)殖、屠宰加工、產品研發(fā)、自主營銷、物流配送于一體,擁有完整產業(yè)鏈,是目前文昌雞行業(yè)產銷量最大企業(yè)、中國肉雞市場50強。自成立以來,公司一直誠信經營,商務信用資質等級為A級。公司被評為“海南省優(yōu)秀企業(yè)”,產品獲評“海南省名牌農產品”稱號。
林鵬采取“公司+農戶”模式讓農戶加盟養(yǎng)殖。公司提供雞苗、飼料、防疫和技術服務,并定價保利潤回收產品,確保農戶養(yǎng)殖零風險。2015年至2023年,公司共帶動708戶農戶(含貧困戶、脫貧戶)養(yǎng)殖文昌雞,戶均收益47.32萬元。新冠疫情期間,文昌雞市場需求明顯萎縮,飼料價格上漲導致養(yǎng)殖成本增加38%,企業(yè)經營面臨壓力,但林鵬仍然按合約回收農戶養(yǎng)殖的文昌雞,確保農戶利益,受到當地政府和群眾好評。同時,他積極響應黨和政府號召,主動投入脫貧攻堅工作,根據不同地區(qū)不同類型貧困戶情況,結合產業(yè)發(fā)展實際,從文昌雞的育種、養(yǎng)殖、出售到百姓餐桌上,有針對性地實施多種幫扶模式,累計幫扶貧困人口4686戶、15699人,全部按約定準時向貧困人口支付薪資、養(yǎng)殖收益及分紅。
林鵬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海南省道德模范等稱號。